
吴文化博物馆宣传主管李爽向记者介绍,《寻槎记》的灵感,来自于吴文化博物馆馆藏国宝文物——元代朱碧山造银槎杯,整体呈槎(木筏)形,一老人身着宽袖长袍,背靠槎尾而坐,仰首束发,长须髯髯,神态怡然,双目注视远方,作乘槎凌波之状。整器设计精巧,工艺高超,錾刻精细,是流传至今的罕见珍品,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件珍品的作者是元代著名的铸银工匠朱碧山,字华玉,元嘉兴路嘉兴县人。他是制造槎杯的能工巧匠,所铸的虾杯、人物杯等酒器具形象生动、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引发当时名流之士的追捧。如今,朱碧山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等珍藏。
“我们的新戏设置了朱碧山和书生两个人物,希望能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人们在追求理想和实现人生意义过程中的坚持、抗争与和解,以及对吴地匠人高超技艺和创作灵感的合理想象。”李爽表示,从《寻槎记》的节目编排到演出,演绎社的社员们全程担任主创,他们在创作中对文物、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灵感。

2021年6月,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正式成立。作为一个公益性社团,演绎社面向社会公开发出“邀请函”,吸引了一批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博爱好者参与。演绎社社员会根据博物馆的文物和展览,定期排练剧目,并在馆内外开展演出和工作坊等活动。“以前都是在舞台下当观众,没想到自己也能有机会上台成为主角!”一位社员笑着表示,平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为演绎社提供指导,还会邀请专业的老师前来交流,“他们不会对我们限制过多,而是让我们自由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李爽介绍,《寻槎记》由演绎社全体社员共同编创和演绎,将在10月正式与观众见面。“希望能通过这部戏剧为观众呈现对吴地国宝的另一种解读,将中国匠人高超的技艺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正在发展壮大,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我们,共同领略中华国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