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头博物馆内设“边关重镇 丝路明珠——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包头”“表里山河——包头历史文化陈列”“史话石说——内蒙古古代岩画陈列”“鹿城往事——包头民俗文化展”“菩提工巧——内蒙古唐卡艺术陈列”五项常设展厅。五大展厅展示了包头地区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展现了包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交流,书写了守望相助、携手奋进的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包头
“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包头”展览以草原丝绸之路的起始发展变迁为主线,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人文故事等展现包头在草原丝绸之路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展览中贯穿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直道的终点九原郡、秦汉长城及其附属的交通运输设施、昭君出塞的行进线路、元朝时期的敖伦苏木古城、马可波罗的相关记载及清末民国时期的古驼道与旅蒙商人等内容。这些深刻的历史记忆彰显着包头地区作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在促进民族团结、守望相助、共同进步、和谐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对历史民俗文化的自信,是一种文化情感,留住乡愁,才能留住文化的根。包头博物馆推出包头民俗文化展,通过老物件、模拟场景等再现了包头地区曾经的农耕文化、商贸文化、市井文化、西口文化等民俗文化风貌,突显了包头这座多民族聚居的移民城市文化的多彩多元,洋溢着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无穷魅力。

内蒙古唐卡艺术陈列

内蒙古唐卡艺术陈列
唐卡为藏语音译,蒙古语称之为“布斯吉如格”,意为布面上的卷轴画。唐卡起源于唐朝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
“菩提工巧——内蒙古唐卡艺术陈列”展览不仅陈列展示了以清代唐卡为主的唐卡作品,还介绍了唐卡的发展历史、艺术风格、制作工艺等内容,是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人文历史、民族宗教,社会习俗及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这些唐卡的题材,以描绘藏佛教的教义、人物和宗教活动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等多个领域。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沧桑,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单于和亲”文字瓦当

“单于和亲”文字瓦当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汉匈和亲、昭君出塞,维持了边疆地区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昭君出塞也成为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佳话。汉代“单于和亲”文字瓦当就见证了这一段历史,该瓦当出土于包头麻池镇召湾村西汉墓葬,是国家一级文物。瓦当是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装饰遮挡物,主要功能是保护木制飞檐,起到防水、排水,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该“单于和亲”瓦当为陶质,直径15.5厘米,瓦当正面边轮较宽,中心为“十”字型四分式,“十”字为单线,其上刻有隶书“单于和亲”4字。“单于和亲”瓦当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已深深融入到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当中,昭示了我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守望相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包头是我国北疆的重要城市,北拥草原南临黄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包头博物馆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的同时,竭力做好包头及周边地区久远博大历史文化的宣传,发挥“文以化人”的重要作用,让人民群众徜徉于历史与艺术的长河,惊叹中华文明的辉煌和灿烂,赞美人类文明的流光和异彩,感受艺术的纯真和大美,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